我的暑期过半记录
据说,种一棵树的最好时机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
因此,虽然我这过半的暑期实在没什么亮光闪闪的收获,我还是借着暑期到校值班的机会,坐下来反思、总结。
张弛有道,说的是弦绷紧了,必然不舒服。因此,人人,不管是真累还是假累,必然希望自己能有个机会喘口气,歇歇脚。做老师的,有一个必然为人津津乐道的“好处”——你们有好长的假期啊!
假期伊始,有朋友转发《河南教育》的文章:老师3个月的假期是用9个月的透支换来的。不少老师感慨终于有人看见了老师的辛苦,并决定好好享受为期不短的暑假。
我也一样。我打算:看书,学习,记录,健身,陪孩子,为下期工作订计划……这些是能摆上台面的,还有一些不求上进的打算,如:拿几天(或者是天天)睡到自然醒,刷剧,刷圈,吃吃喝喝,躺睡玩乐……
现在假期过半,我连一本《人类简史》都没有看 完,后续的《未来简史》我简直没勇气看看封面,《悲伤与理智》还是在放假前几天匆匆完成了扫尾工作,《品牌洗脑》、《小窗幽记》最近才重拾,刚刚过半。
健身?今早骑5分钟摩拜到车站赶公交算吗?陪孩子做到了,可质量并不高,因为我最近忙着刷别人的“前半生”,常一心二用,速记当前页的所有文字后,盯着调至静音的电视屏幕“读”绘本给孩子听。(出差在外的娃他爹请默念:没关系没关系,这些都过去了)一大波新订的书籍正向我飞奔,时间也正飞速离我远去,我的英文付费自学软件使用期限即将归零,我却在暑期这个安逸的舒适区渐渐迷失……
鲁迅先生说过,真的勇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。因此我必须承认,好像不求上进的打算我都实现了……
但我这个假期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呢?
不是的,当然有收获。
我见到了6年未见,相见仍然相爱的好闺蜜。看着远嫁他乡的她,幸福如常地生活着。我们仍然能和以前一样,聊聊记忆中的青春岁月,分享现在生活的点滴,对未来有好的期待。吃东西时抢着买单,逛街逛到走不动,分开时依依不舍……
我见到了许多平凡的人们,努力地在生活。在傍晚常带孩子去的公园内,一位小摊主,卖着5元一份的小吃。忙碌起来语调仍然温和,耐心地应对各种不耐的催促,不卑不亢、笑意盈盈地回应着各种诸如“你们赚钱太容易了!”的调侃:“就忙这一会儿,之前都没生意的啦。”天气很热,周围卖同类小吃的,都恨不得赤膊,她坚持戴着淡蓝的纱布口罩,对客人提出的苛刻要求也尽量满足,她家的生意,明显好过其他家。
一个女人,老公无能,深夜还要独自出摊,支撑起全家开销,是不是煽情好噱头?听听她怎么说:“我老公近视眼,晚上光线不好,城管来了他看不见,所以我单独来出摊,哈哈哈!”怎么样?这样的人,你敬佩吗?
生活如何?“还可以,一儿一女都自己带,没放在老家让他们做留守儿童,已经买了房,也有车。”哇,不得了,简直要竖起大拇指。不过心中仍有疑惑:“就靠这个小摊?”“当然不是啦,我们还有一个小摊,早上我和老公一起出摊,卖卖面条,我家的面条便宜,味道好,生意比别家都好呢!”女摊主的语气里是满满的自豪:“以前我们也做过其他生意,卖过服装,现在摆摊挣得更多,我们就改行摆摊啦。”女摊主的语气,轻快、笃定,这样努力热情、乐观踏实的人,值得生活得更好。
早起到校值班,走到后门,就看见学校的花木工刘叔,正在火辣辣的日头下修建后门处的灌木。彼时9点未到,他的后背,已经汗湿了一大片。我上前和他打招呼:“刘叔,辛苦了。”他回头时汗水滴落下来,手上动作仍不停:“没事,天天都要来的。”校园里,假期维修正有条不紊地开展,玻璃卸下来,渣土扫做一堆,处处忙而不乱,轮班的清洁阿姨挥舞扫帚,笑呵呵地告诉我:“我们4个人一组,5天一轮,早上早点来,不那么热。”
假期,不应该成为自我放纵的借口。
老子说: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,恒也。万事万物都是辩证而生。宽严相济,劳逸结合,这才是对假期和生活最好的态度。
没有一劳永逸,永逸不劳也是违背常识和规律的。我要学学英语,然后看书去了。
感谢阅读,与您共勉。

扫码关注“豆豆话吧”豆豆老师个人公众号!